校友风采||我为非洲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骨科适宜诊疗”团队 中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 张振山
编辑:白玉     发布时间:2021-11-25  浏览:

 

张振山简介:我校2003级临床医学本科、2008年骨外科学硕士研究生校友,师从微创骨外科专家李健教授,毕业后在中山市中医院骨科从事临床工作,专注于脊柱疾病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整脊分会委员,主持参与省级医学课题4项、市级医学课题5项,发表论文14篇,获国家专利4项。中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员,目前正在非洲赤几首都马拉博地区医院支援中。

 

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27日同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通电话。奥比昂在通话中表示,2021年是中国首批援赤几医疗队派遣50周年,中国医疗队为提高赤几医疗水平、保护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出发前准备:2020年5月,得知学生张振山加入了援外医疗队,退休多年的研究生导师李健教授发来短信,他说:到了非洲,不要浪费青春,要为当地民众多做点事。单位领导赖海标书记也与张振山进行了一次谈话,他对张振山说:“希望你不仅用精湛的医术治疗赤几人民,还要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骨科医疗团队。这些谆谆教诲,张振山牢牢记在心里,并用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这个愿景。

2020年6月,距离正式援非还有半年时间,惯于未雨绸缪的他便开始着手对近2年的援非工作进行准备,他虚心向曾参与过援疆的江晓兵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博士生导师)请教在艰苦地区开展医疗支援工作的经验,并与当时正在赤几援助的中国医疗队员陈金水副主任医师取得了联系,了解到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药械、手术开展、人才队伍情况及管理模式等情况,在赖海标、陈世忠、韦以宗、钟士元等教授的指导下,明确了工作目标:积极推广中西医“适宜诊疗”理念、技术,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骨科适宜诊疗”团队,并制订初步的工作计划。

克服万难,培养“适宜诊疗”理念:到非洲马拉博地区医院上班后,他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先后到骨科门诊、住院部及手术室实地调研,分别与相关负责人充分沟通交流,进一步掌握到骨科现状。据骨科主任OSCAR介绍:赤几当地颈肩痛、腰腿痛、关节痛高发,各类骨科相关疼痛患者占到专科门诊就诊人数的50%以上,受限于患者经济原因、医疗条件落后、治疗手段单一、医护认知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患者不愿就诊,或者治疗不规范、治疗效果差,导致患者就医体验不佳、转院率高等情况。而手术患者以创伤骨折为主,全年开展手术约200-300例,因缺乏手术相关设备、内固定材料等,仅接收四肢简单骨折手术患者,稍微严重一点的患者需转院至私人医院。

向医疗队陈光卫队长汇报上述情况后,他更加坚定了工作目标,但也知道万事开头难,推广“适宜诊疗”理念有个接受过程。他几乎每天都会在当地最流行的社交软件WhatsApp上分享一个国内成功的治疗案例。同时,临床上不着急开展工作,无论到哪都带着一根“棍子”,几乎“棍不离手”,不少同事好奇,这棍子是用来做什么的?终于有一天,有个落枕的骨科实习生求治于张振山,于是,他当场就用“棍”给他治疗,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明显改善了疼痛,大呼“神奇的棍子”成功转“粉”,这名医学生喜欢上了中医,想成为一名骨科医生,后来也成为了“适宜诊疗“团队的一员。医院越来越多的同事前来围观、感受,他们万万想不到一根平平无奇的木棍竟然能有如此好的治疗效果,最终获得了医护许多点赞、认可,张振山顺势推广了其他诊疗新技术。

古巴麻醉医生Elivis因为不当锻炼,手腕疼痛困扰将近3个月,吃药、理疗,效果均不满意,到门诊找张振山治疗的时候,张振山有些顾虑,便问他:为什么不找你的古巴骨科同事先看看?他摊手回答:他们已经看了几次,效果不好。好在,没有辜负Elivis的信任,经过易罐、超微针刀等综合治疗后手腕部疼痛治愈了。

还有一次,张振山正在病房给患者治疗,当地电视台的记者恰好路过,当他们看到他用一根棍子给患者治疗,也非常感兴趣,围着他不断地询问。他用西语介绍了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外治法——棍点理筋手法。过了几天,他所驻点医院的医护人员只要看见我他,都异常兴奋。他们说:“你上电视了,出名了!”那次经历后,更多同事陆续推荐亲戚、朋友、患者找张医生治疗腰椎颈椎。让他想不到的是骨科主任和古巴医生也主动要求学习适宜技术。在此之前,他们总是抱怨赤几缺乏相应的设备及材料,治疗关节痛、颈肩痛、腰腿痛只能选择止痛药,严重的患者转院手术治疗,似乎没有其他治疗选择,而张振山适宜诊疗的理念,让他们大开眼界,中国外文局所属《中国与非洲CHINAFRICA》杂志还专门向非洲读者介绍了他的相关事迹。

这个经历也让张振山愈发相信,医术无国界。只要理念改变、方法接地气、治疗有效,“适宜诊疗”就一定有生命力,走到哪都能获得医患信赖。

手把手传授经验:经过大家口口相传和当地电视台媒体的报道,“中医风”不断升温。中医治疗疗效显著,激发了当地医务人员和学生前来学习适宜诊疗技术的热情。赤道几内亚当地的媒体、官方部门多次推荐当地医学生前来“跟师学艺”。中医适宜技术以一根木棍、一枚银针、一个罐、一枚针刀为核心,开展了系列棍点理筋、钱氏棍针、针灸(骨空针、平衡针等)、整脊正骨、拔罐(火罐、易罐)、针刀等多项中医特色外治法,开设“中医小课堂”每周举行1次小讲课(累计29次)。从理论上强化:颈椎到腰椎,从关节到肌筋膜,内容涵盖解剖基础、操作流程、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等;操作要点上手把手演示,学生间相互练习;同时为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为了患者的安全,亲自充当模特,让学生在他身上操作满意,通过测试,方能给患者进行治疗。每周三上午案例复盘,总结经验。目前指导了3名骨科医生、4名康复治疗师、2名医学生。这些跟师学艺的徒弟通过张振山的“传帮带”在当地逐步开展了中西医系列“适宜诊疗”技术,他们也开始收获自己的粉丝,获得了患者的认可、点赞。

建立了一支带不走的适宜诊疗团队:据统计,11个月时间里,张振山在受援国开展了中西医“适宜诊疗”技术22项,每一项新技术的开展,都意味着可为当地群众多提供一种诊疗手段;建立了一支“骨科适宜诊疗”7人团队,特别为2名骨科医学生量身定制培训计划,首先,通过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病史询问和系统的体格检查;然后,针对临床遇见的常见病、典型病例,每日一问,从诊断、治疗、预防及随访入手,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第三,严抓外科基本功,多方筹集手术器械及模具,台下通过视频学习、手把手教学,循序渐进掌握七步洗手法、外科洗手消毒铺巾、穿手术衣、换药拆线、清创缝合术、石膏固定术、牵引术、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术、肌腱探查吻合术、神经阻滞术等技能、操作。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多措并举,台上放眼、逐步放手给予手术操作机会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该团队根据赤几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宜当地开展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由他本人及跟随他学习整脊、棍点理筋正骨、易罐、针灸等中西医疗法的本地医生、古巴医生组成,经过多轮培训,团队骨干成员已能独立用适宜技术治疗常见关节痛、颈肩痛、腰腿痛等疾病,团队已为患者免费治疗约1600人次,开展手术245例,提升了当地医院严重创伤救治能力,转院手术患者也逐步减少;针对赤几腰背筋膜炎等骨科常见病缺乏官方研究数据,他联合赤几、古巴医生积极开展1项科研课题,逐步建立起患者数据库107例;积极参与科室管理,梳理了工作流程5项,进行规范的教学查房,制订了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前讨论制度,特别是针对赤几核酸检测能力不足、医院没有预检分诊能力,每个患者都可能是感染者的情况下,制订了《新冠疫情期创伤骨科急诊手术管理及防护流程》。团队积极向医护及民众开展《外伤急救止血与包扎》、《心肺复苏术》、《骨折固定与搬运》、《口罩的正确佩戴》等科普宣教27次,重视功能锻炼,根据病变部位,指导每一个患者功能锻炼,录制八段锦等健身功法视频,积极在线上与颈腰痛患者分享,减少疾病发生。根据当地气候环境,今年7月底,医疗队联合中山市中医院定制一批“中药香囊”,这些中药香囊跨越万里,飘扬过海送到非洲赤几居民手中,驱蚊防疫,传递了“治未病”的理念。


他是一名医生,平时工作中承担救死扶伤的责任;是一名老师,培养当地医务人员,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骨科适宜诊疗”团队,为受援国民众带来更多福祉。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白衣外交官”,向当地民众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国和赤道几内亚两国友谊贡献力量。

张振山说,致敬、感谢人生路上遇到的各位老师,特别是医学路上给与我指引的李健教授、张彤教授、罗碧辉教授、韦以宗教授、陈世忠教授、林远方教授等。特别鸣谢江晓兵教授赠予的”医教研管宣“五字箴言。 半个世纪以来,在前面有30批的队员前赴后继,其中有不少是广医校友,他非常荣幸能够亲身参与中国援助非洲医疗事业,他要向老队员、向校友们致敬和学习,充分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他表示:广医人的骄傲钟南山院士,是他的“偶像”,他要让广医人精神和“南山风格”在赤道几内亚继续发扬光大,为母校增光。



 

内容来源:张振山

图片来源:张振山、央视新闻客户端